地址:http://zgstnycyjd.gotoip2.com/
電話:0470-6750488
傳真:0470-6750488
網址: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的新思路。作為“中華水塔”和生態地位十分重要的青海省,確立“以生態保護優先的理念來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這一面向未來的戰略抉擇,視生態環境為生態資源優勢和優質生態產品,并通過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機制引導,使之逐步成為轉變生產方式、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之一,這無疑是一場涉及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體制機制的自我革命。經過多年艱苦探索,我省不僅走出了一條遵循自然規律、符合省情特點的生態保護之路,而且在保護獨有生態資源的同時努力讓其轉化為生態產業發展動力。
首先,遵循生態產業發展規律,科學開發利用生態資源。發展生態產業是生態文明建設內涵中基礎而重要的內容,體現積極性、主動性和根本性,與人民群眾的利益息息相關,是發揮青海生態資源優勢的有效途徑。因此,全省上下要不斷強化生態保護優先的理念,從實際出發,突出比較優勢,切實遵循生態產業發展規律,統籌兼顧,在實際工作中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平衡發展,杜絕簡單粗放、盲目開發;要重視生態資源的循環利用,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要加快推進生態產業基地建設,找到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生態產業強勢的方式方法,避免重復開發和資源浪費,注重差異化發展,促進綠色、低炭發展。
其次,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實現生態資源向生態資本轉變。生態資本的實質是能帶來新價值的生態價值積累,其價值增值的途徑是生態資源經過優化配置后形成能夠滿足市場消費需求的生態產品。要積極探索運用市場機制保護全省生態環境,立足自然資源優勢和現有生產基礎,因地制宜,滿足消費市場優化升級要求。特別是三江源地區,一方面要以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和發展生態型非農產業為著力點,發展生態畜牧業、特色種養業、生態旅游業和綠色農畜產品加工業;另一方面,要靠市場機制挖掘三江源生態產品的經濟價值,并釋放其生態價值和精神文化價值。如果用生態產品的思路重新審視“生態補償機制”,我們會發現對三江源的生態補償其實是一種“購買行為”,即政府、企業、民間組織和個人應對一直以來免費使用的三江源地區生產的生態產品進行市場化購買。
再次,完善產業發展機制,促進生態資源優勢向生態產業優勢轉變。青海是我國生態資源富集地區,獨特的高原氣候和生態環境,為發展生態農牧業提供了天然條件。把豐富的生態資源開發好、配置好、利用好,并轉化為生態產業發展優勢,是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繁榮發展的重要路徑。大力發展生態產業是生態資源創造價值、造福社會的必由之路。不斷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推進力度。完善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機制,全面啟動國家公園體制建設試點工作,爭取擴大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域實施范圍,開展重點功能區生態效益補償試點。正在實施的三江源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已經開始關注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問題,在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總體方案中已明確提出了要發揮好農牧民生態保護的主體作用。
青海正在興起的高原生態產業主要包括:一是集生態保護、旅游發展和農牧民增收為一體又相互促進的高原生態旅游業,在使生態資源生金變銀的同時,又調動了群眾參與生態保護和建設的積極性。二是高原生態手工業正步入產業化發展之路。如青海高原的藏毯、民族服飾等,因其獨特的自然、古樸、粗獷的民族風格,迎合了現代人崇尚自然、返璞歸真的心理訴求,正在形成集商品、文化、藝術、民生等為一體的綠色產業。三是以十大農業生態產業基地為載體的高原生態農牧業發展前景看好。四是正在開發建設的太陽能光伏等新能源產業。從經濟體量看目前還很小,但從發展生態經濟新標準看,這些正在興起的青海高原生態產業卻蘊含著傳統工業經濟所沒有的功能和成長優勢,能夠融保護與發展為一體;不僅創造有形的物質財富,而且積淀無形的精神財富,能夠成為傳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新載體。也正是這些目前小體量的綠色生態產業,恰恰適應了生態經濟時代的消費市場需求。我們堅信,適應生態經濟發展需要應運而生的、當下體量尚小的高原生態產業,會隨著我省生態經濟的強勢崛起而成長壯大。